受歐洲債務問題重壓,紐約油價5月30日大跌,跌至七個月最低點,并由此帶動國際油價三地變化率持續(xù)下跌。昨日多家監(jiān)測機構的數據顯示,目前國際油價三地變化率已下跌超過5%,由此也進一步鎖定國內成品油價格下調預期,最快6月8日凌晨國內油價可能再降。(6月1日 人民網)
截至5月29日收盤,國際油價三地變化率就已突破5%,早已突破發(fā)改委規(guī)定的條件之一,即變化率達到4%,且目前仍在持續(xù)下滑。但由于距上一次5月10日凌晨的調價還不到22個工作日,國內油價也只能“按兵不動、等待東風”。
此次國際油價下調,讓我們看到了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弊端,即調價周期22天過長的問題。筆者不禁質疑:國內油價為何不能與國際接軌,非要糾結于“是否滿足22個工作日”的條件?假若22天后油價再次上揚,那老百姓豈不吃虧了?
有網友曾尖銳地指出,如果稍微用點心,借著國際油價起起伏伏,進口原油逢低買進逢高賣出應該不是難事。但由于國內調價機制異常遲鈍,也只能讓百姓們“望油興嘆”,錯失良機,眼睜睜地看著無數個油價下跌的機會在漫長的22天中悄悄溜走。
面對國際油價的“跌跌不休”,發(fā)改委有關負責人坦言,由于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和調價操作辦法比較復雜,的確讓不少消費者產生誤解。在國際油價連續(xù)下跌的情況下,國內油價沒有任何變化,這跟定價機制的滯后性有關。
國內油價是根據前一個月國際油價的平均水平來定的,等算完決定漲或跌的時候,國際油價可能又有了新的變化,因此就出現了“漲價時與國際接軌,降價時與國際脫軌”的弊端。
好在“油價調控窗口過長”這一弊端已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發(fā)改委也表示“新定價機制可能會在油價較低時擇機推出”。相信在靈活市場機制的調控下,“油民”的春天很快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