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不會很快看到中國的汽車出現(xiàn)在美國、德國或者意大利的展廳,但是在你去旅行的任何其它地方卻很容易能看到。雖然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可能很難在短期內滿足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在排放量、安全性和質量方面對汽車的要求,但是他們正在其他新興市場找到樂于接受的消費者。
根據(jù)近期我們對中國汽車制造商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汽車制造商都有將他們汽車遠銷海外的大膽計劃。比如,在2012年已經出口大約20萬輛汽車的奇瑞汽車(Chery),不僅已在海外擁有17個裝配廠,還向世界80個國家的消費者出售了它的汽車,這家汽車公司計劃2015年出口100萬輛汽車。中國最成功的本土汽車制造商長城汽車(Great Wall)最近向120個國家的消費者出口了近10萬輛汽車,預計在2015年汽車出口數(shù)量將達50萬輛。吉利汽車(Geely)正計劃建設15個生產基地,在2015年達到出口100萬輛的目標,長安汽車(Chang’an)期待2015年它的海外市場銷售比例可以達到20%。這僅僅是個開始。
如果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為什么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對于“走出去”如此熱衷?原因很簡單。
首先,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對于中國的汽車而言是一個很大的、現(xiàn)成的市場。全球72億人口,大約有10億人口(低于14%)居住在美國、西歐和日本。新興國家是一個(除中國)擁有49億人口的市場,在這里,消費者們對于汽車的排放量和質量要求——以及價格預期要比世界上最發(fā)達國家的大眾市場更接近于中國的大眾市場。
其二,在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競爭沒有中國那么激烈。在中國,這些本土的汽車制造商除了要和國內其他幾十家生產商一較高下之外,還要與每一家跨國汽車公司競爭。除了俄羅斯以外,沒有哪一個新興國家擁有自己的本土汽車制造商。因此,在大多數(shù)新興市場,參與競爭的或許就是另外一兩家中國企業(yè);全球少數(shù)幾家原始設備制造商;還有來自發(fā)達國家的二手車。對于一家剛剛在競爭極為激烈的中國市場獲得經驗的公司而言,相比之下,在大多數(shù)新興市場的競爭格局如同小孩子的游戲。
最后,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在其他新興市場可以享受到比中國更加靈活的定價,特別是如果他們能夠通過在海外建立裝配企業(yè)避開進口關稅的話。利潤率會更高,是因為相比較他們的國際競爭對手,競爭沒那么激烈,并且中國的這些汽車制造商享有很大的價格優(yōu)勢。
2008年原本會是中國汽車出口達到100萬輛的一年——中國汽車產業(yè)的一個神奇的里程碑。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并導致世界各地市場崩潰,出口放緩。那一年,中國汽車出口不到70萬輛。2009年,雖然汽車出口持續(xù)低迷,下滑至大約33萬輛,但從此以后他們一直在飛奔。2010年,汽車出口增長70%,2011年增長50%,2012年再增24%,最終達到了100萬輛的驚人的里程碑。
去年,中國出口的汽車中三分之二是乘用車,其余是商用車。今年到目前為止,由于人民幣升值和那些進口國家的經濟依然低迷,汽車出口平平無奇,但是如果從表面上看中國汽車制造商的計劃,出口一定可以在未來幾年內恢復驚人的增長。
最早在2007年,我在中國之外第一次邂逅一輛中國汽車,那時我應邀在巴哈馬群島來佛礁(Lyford Cay)一個度假勝地召開的一次投資者會議上發(fā)表演講。我剛從一架北京起飛的航班上下來,一輛紅色的奇瑞QQ令我大為震驚——我絕對沒想到我能看到的事物——它停在我第一晚就餐的那個餐廳的停車場。如今,中國的汽車正被銷往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其中阿爾及利亞、俄羅斯、伊拉克、伊朗、智利、秘魯、埃及、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烏克蘭是十大銷售目的地。下次我不會那么驚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