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制夷”的外交戰(zhàn)略產生于1000多年前的宋代,當時的宋朝相對于北方兩個強大的鄰國軍事實力較弱,因而不得不平衡二者以求利益最大化。但使這種策略變得更為知名是1848年后的晚清,面對著八個西方工業(yè)化國家,當時的清朝處于極其弱勢的地位,于是又祭起了“以夷制夷”的招法。
平衡八個列強被認為某種程度上成功地保障了大清帝國的利益,再后來,一些清代學者們提出了一個自然的后續(xù)策略--師夷長技以制夷。顯然,第一步的“平衡列強”只是阻止情況進一步惡化,而第二步“向列強學習”才是真正治愈弱勢地位的方法。
當然眾所周知,清朝還是在1911年一敗涂地了,這使得這個產生于公元1100年左右的“以夷制夷”策略成為可笑的貶義詞,而很少再含有其剛產生時的中性意義。清朝的失敗有許多原因,但其失敗并不能說明這個策略本身毫無價值;相反,它們可能是當時一個弱勢競爭者可以抓住和利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選擇。
現(xiàn)在回頭再看中國的汽車行業(yè)--從許多角度觀察,其弱勢地位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甚至直到現(xiàn)在都與清朝的國家環(huán)境相似。著名的“市場換技術”政策不過是現(xiàn)代版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而已,盡管學會了多少仍然是一個大問號。但至少,它奠定了本土品牌的發(fā)展起點,在組裝經驗、供應鏈和培訓行業(yè)人才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由于所有制原因,一些國有汽車制造商缺乏基本的動力或意愿向合資伙伴學習,使得“學習”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瘸腿戰(zhàn)略。然而,汽車行業(yè)開放至今,行業(yè)決策者至少在“平衡列強勢力”既實質上的“以夷制夷”戰(zhàn)略上沒有犯重大失誤。
自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市場以來,2012沒有成為預言所說的世界末日,但卻很可能成為中國汽車工業(yè)和市場的分水嶺。
從2012年初開始,前三名的汽車制造廠商,大眾、通用和現(xiàn)代集團開始顯現(xiàn)出他們更強勁的勢頭并且占領了更大的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汽車制造廠商的車型甚至壟斷了中國市場十大暢銷車型*。這種競爭格局在從1980年代早期到現(xiàn)在中國開放汽車市場30年中從來沒有發(fā)生過。2012年銷量最大的車型達到276000臺,幾乎是1997年中國乘用車總銷量的一半。(注:中汽協(xié)會的2012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的福特??怂拱诵吕蟽蓚€車型的銷量。)
與此同時,在2012年9月初,中日領土紛爭導致日本汽車制造商的銷售量急劇下降。大部分的日本主要制造商,如豐田、尼桑和本田銷售量在2012年第四季度下降了一半。在2012年底他們的市場份額開始恢復,2013年半年來,日本汽車制造商的銷量恢復回2012年同期的80-90%,但即便如此,日系車廠看上去將很難在未來與其他主要全球競爭對手在中國的增長速度相匹敵。
強者恒強,行業(yè)監(jiān)管者一直期盼的市場集中度終于開始鞏固,盡管誰在變強可能不一定在發(fā)改委(NDRC)所預期或計劃中。對許多行業(yè)人士來說,沒有日系汽車廠商排名在前還是令人詫異的,至少多數(shù)人會認為豐田和尼桑是兩個強有力的競爭者。
當然,最擔心的仍然是孱弱的所謂的“自主品牌”。這些本地品牌的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33%峰值下降到現(xiàn)在不到乘用車銷量(轎車、MPV &SUV)的29%,正在遠離官方40%市場份額的目標。自主品牌的份額在2012年第四季度反彈,一部分原因確實是由于日系車的下滑讓出的一些市場,而更大原因則是由于自主品牌過于自信會獲得一些日本廠商的市場份額,因而推動生產使得短期內的批發(fā)銷售數(shù)字好看。實際上,日本汽車制造商銷量的下降對自主品牌有利僅僅是短期利好而已,中遠期并不是福音。
最大問題在于,如果這些日本汽車制造商份額下降的極快,從中遠期來看蠶食日本廠商市場份額最多的一定是其他主要的全球競爭對手,并進一步鞏固市場集中度,而非市場因素正使得這種變化趨勢加速。在當前階段,自主品牌別說和排名靠前的廠商競爭,甚至連減慢這幾個廠商的發(fā)展速度都做不到,那么當頂級廠商徹底統(tǒng)治和主導市場并實現(xiàn)超高的生產規(guī)模和“超級平臺”以后,自主品牌即便在看家的中低細分市場的丁點優(yōu)勢也將蕩然無存,自主品牌還能繼續(xù)僥幸偷生嗎?尤其是當國有汽車制造商沒有強烈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意愿,而私營自主廠商既缺資金又沒有可供學習的外方合資伙伴。
換句話說,日本汽車廠商市場份額的快速萎縮并不符合“以夷制夷”的戰(zhàn)略精神,也并不符合自主品牌的最大利益。日本汽車制造商擁有讓其他所有全球競爭對手都不得不認真對待和擔心的產品和質量,這些產品和質量至少會使其他跨國廠商更尊重市場和消費者,而不是像某些廠家那樣沒有理由地傲慢起來。最好的結果依然是讓這些全球廠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各自比較平均地占有一定市場份額,而不是相反!
對于中國汽車行業(yè)監(jiān)管人來說,如果日本汽車制造商衰敗得太快,那么“以夷制夷”戰(zhàn)略是否還行之有效?這也許是一個摻雜了非市場因素的很難回答的問題,但卻是必須考慮和直面的難題。
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汽車廠商在一個國家越是強大,就越應該謙虛一些;因為一個汽車廠家再強大也難以戰(zhàn)勝一個國家和整個社會輿論。在20多年前的某個時期,豐田曾在美國市場發(fā)展得過快,他們意識到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就決定放緩速度,用自己的精益生產知識去幫助一些行業(yè)競爭者對手,零部件供應商伙伴,甚至非汽車行業(yè)的公司提升生產和質量監(jiān)控。這些主動的姿態(tài)從美國消費者和整個美國社會中收獲了更多的好感,這使豐田在美國市場得以有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
對于現(xiàn)在中國汽車市場上排名靠前的頂級廠商,充分了解和理解“以夷制夷”和“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兩種策略的發(fā)展歷史和實質精神可能會使自己更理智和冷靜一些;讓自己保持一種像豐田在美國市場那樣謙虛的姿態(tài)可能是比較聰明的選擇!